您现在的位置: 寻骨风 > 寻骨风分布 > 正文 > 正文

实例评析药物热vs肿瘤热,你会鉴别吗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28 13:04:32

前言

药物热是常见的药源性疾病,药物热导致住院的患者占发热患者的10%[1],其中抗肿瘤药导致的药物热比较常见。除了常规的抗肿瘤药,新型抗肿瘤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在抗癌治疗中应用广泛。下面介绍一例由替雷利珠单抗导致的药物热案例,回顾药物热诊断、治疗等相关知识。

病例资料

患者,男,63岁,主因“确诊肺鳞癌1月余,2周期化疗后”于12月30日入院。

初步诊断:1.右肺恶性肿瘤2.慢性阻塞性肺病。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

12-31血常规:白细胞6.68×/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0.56%;C反应蛋白4.5mg/L;血沉13mm/h;PCT0.ng/L

12-31风湿、传染四项、(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结核)抗体检测均为阴性。

12-29胸片:右肺癌。

12-31胸部CT增强扫描:右肺下叶背段肿块,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考虑为恶性可能大。

治疗过程

表1主要治疗药物

药物热在临床上其实很常见,但是往往容易被忽视。就该患者,临床药师重新学习药物热的相关知识。

01

什么是药物热?

药物热,顾名思义就是由药物本身所引起的发热,是与用药有关的发热反应[2]。

但是临床上发热原因很多,医师也常常容易遗漏该诊断,尤其对于一个肿瘤患者,它的漏诊率更高。对于肿瘤患者,发热原因有感染、粒缺、肿瘤等,而药物热往往容易被上述掩盖,难以区分。

02

药物热发生的机制

⑴过敏反应

最为常见,如抗生素所致的药物热。可能的机制有两种解释。一种为:药物可以作为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补体结合,进而导致内源性致热物的释放,从而导致发热。另一种解释为:通过T细胞免疫应答引起发热。

⑵药物受污染

药物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混入了外源性的致热源,由外源性致热源导致发热[3]。

⑶药物的给药方式

药物给药方式的不正确常可导致静脉炎和药物热。

⑷体温调节机制

有些药物应用后可直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组织产生发热,如可卡因作用于下丘脑致发热。

⑸药物的药理作用

药物作用于病变部位时,释放出炎症介质、毒素等致发热。如化疗药物博来霉素、长春新碱等所致发热属于此类。

⑹特异质反应

特异质发热反应是由遗传因素所导致的,由于自身缺少某些基因导致的恶性高热。如缺少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导致的溶血性贫血同时伴发热。

03

药物热的诊断

药物热目前无特异性很强的诊断标准,它是一种排它性的诊断,因此诊断相对困难。首先需排除发热的所有可能原因,再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用药史、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评价,做出最后判断。注意:如果意外发热,特别是患者病情好转的情况下发热,那么,药物热应该被作为鉴别诊断[4]。

该患者此次住院除颜面浮肿明显,发热外,较前比较无明显的其他症状。入院初肺部CT示阻塞性肺炎的影像学改变,无肺部感染的磨玻璃样影。患者血象、CRP、PCT、血沉等也均正常。回看药物治疗过程,患者体温的下降和抗菌药物的使用并无明显相关性。所以首先可以排除感染所导致的发热。

患者原发病为肺癌,那是否考虑肿瘤热呢?患者此次住院胸部CT示肺部肿瘤与初期比较有所缩小,相关肿瘤标记物化验也在趋于好转。所以也可以排除肿瘤进展导致的发热。

患者第二次化疗使用可疑药物替雷利珠单抗出现发热,一直持续至本次住院,发热与药物的使用有明显的时间相关性。

替雷利珠单抗说明书有发热的不良反应说明。替雷利珠单抗作用机制是阻断PD-1/PD-L1通路,通过过度表达免疫检查点分子,T细胞过度激活,致使肿瘤细胞凋亡。T细胞的过度激活,在抗肿瘤的同时也会导致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自体组织损伤,包括相关的各种免疫损伤,如肺炎、肠炎、肝炎等,发热也是机体应激反应的表达。

综合以上分析,患者的发热为药物热。

04

如何区别肿瘤热与药物热?

当肿瘤患者出现发热,除了考虑比较容易鉴别的感染性发热,还需要考虑肿瘤热和药物热。药物热和肿瘤热均无灵敏性高的检验方法,那么如何鉴别这两种发热呢?表2为两种发热的特点。

表2药物热与肿瘤热的区别

05

如何治疗药物热?

治疗药物热的最有效方法是停用可疑药物,一般停药后1-2天体温即可恢复正常[5]。但是对于个别重症患者或治疗某些特殊疾病需继续使用药物时,可应用皮质激素,对高热或超高热患者可同时应用物理降温[6]。在未找到可疑致热药物前尽量避免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非甾体抗炎药,因为这些药物本身也是引起药物热的常见药物之一。

药物热是药物治疗过程中最不愿看到的结果,严重影响患者基础疾病的诊治,所以预防药物热极为重要。在临床工作中,用药前要仔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并严格按照药物适应症及用法用量合理使用药物。对于发生过药物热的患者,尽量避免使用既往药物热的药物,必须使用致热药物治疗时,应权衡利弊。

该患者由替雷利珠单抗所致的药物热,持续时间长,停药20多天不可缓解,药物热比较严重。需要给予药物治疗,本次住院后,医师给予了地塞米松10mg连续8天治疗,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06

药物热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以引起药物热,最常见的有抗菌药物、抗结核药、中药制剂及抗肿瘤药物等。

近几年,由于免疫检查药物的不断更新与应用,药物所导致的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也频繁报道。免疫检查药物通过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发挥抗肿瘤作用,也会伴随发生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7],发热作为全身系统不良反应的首先体现,十分常见。表3为现有免疫检查药物发热反应的汇总。

表3免疫检查药物发热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3]宗时宇,刘洋,孙婷婷,等.细辛毒性及其控制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药师,,23(05):-.

[4]DeBroeME.ChineseherbsnephropathyandBalkanendemicnephropathy:towardasingleentity,aristolochicacidnephropathy[J].KidneyInternational,,81(6):-.

[5]薛寿征,曾广先.马兜铃酸肾病:研究及启示[J].科学,,70(4):27-31.

[6]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96-98.

[7]蒋旭萍.附子毒性成分及不良反应[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32(12):73-75.

[8]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年版):中药饮片卷[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9]黄宇光,杨世民.特殊管理药品管理和临床合理应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0]陈聪爱,王雪茜,程发峰,等.王庆国教授临证运用附子经验总结[J].现代中医临床,,28(1):36-39.

[11]张冰玉,张天阳,王玉凤.国医大师张志远运用附子治疗疑难杂症验案[J].山东中医杂志,,40(2):-.

[12]王超,王宇光,梁乾德,等.UPLC/Q-TOFMS分析十八反乌头半夏配伍化学成分的变化[J].药学学报,,45(10):.

[13]金科涛,石苏英,沈建幸,等半夏乌头合用对大鼠肝脏CYP的调节作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5(7):.

[14]吴旭芳.附子与半夏的配伍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18():-.

(向下滑动阅览)

作者简介

邬秀娟

主管药师医院从事临床药学工作9年

END

关于头号药师空间

药师们自己的社群

国内著名临床药学专家亲身授课

多年药学医学从业人员的互动交流

有问题想问小药师?

那就和小药师交个朋友吧!

扫码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ungufenga.com/xgffb/9550.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寻骨风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