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是我对于治疗风湿性骨病的终极目的。
今天,我想从脾脏的角度,跟大家讲类风湿关节炎。因为我看到有很多得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求医多年都见不到明显的疗效,其实,究其根源就在于:脾脏不好。
那类风湿关节炎反复治不好,和脾又有什么关系?
中医来讲,类风湿的发病原因有三点:
正气亏虚、邪气侵袭、痰浊瘀血,简称为“虚、邪、瘀”。
类风湿发病大多与感受风湿之邪有关。但为什么偏偏是你被风邪入侵?
其根源还在于正气不足、气血虚弱。
而脾,作为气血生化之源,正气之本。脾脏的虚弱,才是发病且无法治好的根由。
这里的辩证关系,在无数医案中,都有体现。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
患者胡女士,南方人,24岁,一年半以前发现双手小关节不适,略微肿痛,早上起来后手指头有一点僵硬。到后来她双指尖关节呈现梭形肿胀。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吃上了西药,后面又吃了中药,效果也不太好。几经辗转找到了我,我给她开的方子很简单。防己20、黄芪30、白术10、甘草6,寻骨风20,秦艽10,徐长卿20,生姜3,大枣3。
这个方子出奇的简单,但患者服用15剂后,肿痛大大减轻,原方不变再用15天,患者完全恢复正常。随访两年,病情未曾复发。
既然她的病这么容易治疗,但为什么之前吃过类似的中药都没有效果呢?
主要就在于补脾脏之气,患者舌苔白腻,脉细滑。这说明有湿气、气血不足,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湿邪又容易困脾,患者体内状态是:脾虚、湿困、气虚。
用药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健脾肺之气,发汗解表,去风寒湿邪结合,一面扶正,一面驱邪,这才是用药的关键点。
这个方子里,黄芪重用30克,主要是补益脾肺之气。白术配合黄芪补益脾肺之气,并增加除湿之效。防己,一方面利水除湿,一方面祛风止痛。生姜和大枣,固护脾胃,增加气血生化之源。如此,基本实现了外解风湿,内强脾肺的目的。
在这个基础上,加入其他药物,内外表里兼治,里面的病根儿,和外面的邪气,都被拔干净了。
好了,精力有限,今天就先分享到这里,我今年67岁,依旧奋斗在门诊一线,我现在最想做的就是把我这行医大半辈子积累下来的经验传承下去。因此我每日坚持记录,希望能有更多的有心之人看到。
温馨提示:中医讲究一人一方,每个人的方子不是一样的,以上中药用量,是会根据每个人的病情、体质来决定你方剂的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