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40岁以上人群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约为9%。
主要病因
慢性肾病的主要病因是糖尿病、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
糖尿病
年4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医院肾脏内科张路霞教授的文章说:糖尿病是慢性肾病的首要病因。
年统计,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约为1.16亿人;医院主任医师郭启煜说:我国18岁以上成年人中,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占总人口的50.1%,即将近5亿人。
高血压
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约为32%。研究表明:高血压病史5~10年,就会发生肾功能损害。
高尿酸血症
《年中国痛风现状报告白皮书》报告,我国高尿酸血症患者人数已达1.7亿。高尿酸是慢性肾脏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且是独立危险因素。
肾功能损伤的发展进程
肾功能损伤---肾功能衰竭---透析或有幸肾移植,需要高昂的医药费吃排异药,排异药容易导致癌症高发。
因此,早早发现肾功能损害并正确积极干预非常重要!!!
有没有早早发现肾功能损害的神器呢?
尿微量白蛋白是肾损伤的报警器
尿微量白蛋白
白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的蛋白质,因分子量较大,正常情况下,不能越过肾小球基膜,尿液中仅出现极少量的白蛋白,因此,又称为尿微量白蛋白。
尿蛋白/肌酐比值测定
临床上最常采用24h尿蛋白测定法,但因尿样收集过程时间长,患者依从性差,收集单次尿白蛋白,因为存在干扰,意义不大。因此,临床也常用测定尿蛋白/肌酐比值来预测24h尿蛋白量,即准确,又方便。
临床意义
研究发现,24小时尿蛋白定量在mg以下时肾功能正常。所以,mg成为了尿蛋白正常与否的分界线。后来发现,糖尿病、高血压病、高尿酸患者,尽管尿蛋白在mg以下,肾功能仍在在持续损坏。于是,专家又设计了“尿微量白蛋白”这一指标,它在肾损害方面,比尿蛋白更灵敏。
也就是说,糖尿病、高血压病、高尿酸患者出现尿微量白蛋白超标,预示着肾病的开始。这个时期进行正确干预,可以延缓肾功能损害甚至转为正常。
如果错过这个时期,当微量白蛋白尿变为蛋白尿超标,再变为大量蛋白尿时,肾功能持续恶化将不可避免。
因此,尿微量白蛋白成为糖尿病、高血压病、高尿酸合并肾损害的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是肾损伤的报警器。
正常值参考值
1.尿白蛋白/肌酐:10~25mg/mmol
2.24h尿微量白蛋白:30~mg/24h
3.夜尿微量白蛋白:<20μg/min。
4.随机尿微量白蛋白:<20mg/L。
标本采集
1.留取任何时间点的尿液,测定白蛋白和肌酐比值。这种方法留尿比较方便,结果也相对准确,适用于患者就诊当日检查。
2.留取24h尿液,测定24h尿白蛋白量,结果很可靠,但采集不方便,且不易为患者接受。
3.留取一段时间内的尿液(4h或晨尿),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
保护肾功能
当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病、高尿酸,特别是尿微量白蛋白偏高时,医院肾内科就医外,还需要保护肾功能,防止肾功能进一步恶化,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控制好原发病
例如把血糖、血压、尿素控制在理想范围,降压药可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类的药物,如蒙诺等;血糖控制不理想的考虑注射胰岛素。
2,合理食用蛋白质
不吃或少吃植物蛋白即豆制品,适当或按肾功能计算食用优质蛋白质,也就是牛奶、鸡蛋、瘦肉等动物蛋白。
3,避免使用伤肾药物
北京大学药理系主任杨宝学指出:约1/4的肾功能衰竭病例与药物相关。
在西药中,损害肾脏的药物以抗菌药和抗肿瘤药物为主。
抗菌药类:氨基糖苷类中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毒性作用最强;第一代头孢霉素类。
抗肿瘤药物顺铂、甲氨蝶呤;非甾体抗炎药如消炎痛、布洛芬、保泰松;各种血管造影剂等。
在中药中,对肾脏毒性较大的有关木通、雷公藤、益母草、草乌等。含马兜铃酸成分的关木通,一旦服用量大了,几服药就有可能导致肾脏衰竭。
4,定期复查
酌情每3-6个月复查尿微量白蛋白以及肾功能等,观察肾脏损伤情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