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宋代有个官员叫李东杰,因秉性刚直、为官清廉,得罪了不少朝中大臣,被贬到一个偏远小县当县令。一年冬天逢暴雪连天,百姓生活陷入困境,不断有百姓饿死、冻死的消息报来。李东杰亲自带领各级官员翻山越岭,趟雪涉水把粮食和柴草送到每村每户家中,但因劳累和风寒诱发了原有的风湿病:双腿疼痛难忍,无法伸直行走。众人只得抬他去就医。大夫看了好一会儿,面露难色地说:“李大人,您的病拖延日久,又没得到及时医治,恐怕以后难以行走了。”就在此时,有个老药农走上前来,说道:“大人的腿是因我们穷苦百姓才这样的。老夫世代在这山里采药,知道有一种药或许可以治疗大人的腿疾,不妨一试。”说完就从背篓里拿出一把草药出来,煎水给李大人喝。几天之后,腿疼果然减轻许多。李东杰觉得很好奇,便问这草药叫什么名字。老药农说他们当地叫它“山猫儿”。李东杰觉得这名字不好听,也不能说明药性,便为之取名“伸筋草”。
牛刀小试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DCDC
饮片辨识解析
A.甘松饮片:本品呈不规则长段状。根呈圆柱形,表面为棕褐色。质松脆。切面皮部为深棕色,常呈裂片状,木部为黄白色。气特异,味苦而辛。
B.马齿苋饮片:本品呈不规则段状。茎呈圆柱形,表面为黄褐色,有明显纵沟纹。叶多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倒卵形,先端钝平或微缺,全缘。蒴果呈圆锥形,内含多数细小种子。气微,味微酸。
C.伸筋草饮片:本品呈不规则段状,茎呈圆柱形,略弯曲。叶密生茎上,螺旋状排列,皱缩弯曲,线形或针形,黄绿色至淡黄棕色,先端呈芒状,全缘。切面皮部为浅黄色,木部类为白色。气微,味淡。
D.地锦草饮片:常皱缩卷曲,根细小。茎细,呈叉状分枝,表面紫红色,光滑无毛或疏生白色细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为黄白色,中空。单叶对生,具淡红色短柄或几无柄;叶片多皱缩或已脱落,展平后呈长椭圆形,长5~10mm,宽4~6mm,呈绿色或带紫红色,通常无毛或疏生细柔毛;先端钝圆,基部偏斜,边缘具小锯齿或呈微波状。杯状聚伞花序腋生,细小。蒴果三棱状球形,表面光滑。种子细小,呈卵形,褐色。气微,味微涩。
药典之言
微苦、辛,温。归肝、脾、肾经。
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用于关节酸痛,屈伸不利。
各家之言
功效
《本草拾遗》:主久患风痹,脚膝疼冷,皮肤不仁,气力衰弱。
《滇南本草》:下气,消胸中痞满横格之气,推胃中隔宿之食,去年久腹中之坚积,消水肿。
《生草药性备要》:消肿,除风湿。浸酒饮,舒筋活络。其根治气结疼痛,损伤,金疮内伤,去痰止咳。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舒筋,消炎。治关节酸痛,带状疱疹。
《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舒筋活血,祛风散寒,止痛。治腰腿酸痛,风湿性关节肿痛,月经不调。
《药性考》:疗血痹瘙痒。
《湖南药物志》:舒筋活血,补气通络。治腰痛,关节痛,闭经。
《植物名实图考》:治筋骨,通关节。
《江西中药》:治腰痛及胯,腿等痛症。
配伍
1、治风痹筋骨不舒:宽筋藤,每用三钱至一两,煎服。(《岭南采药录》)
2、治关节酸痛:石松三钱,虎杖根五钱,大血藤三钱。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3、治关节酸痛,手足麻痹:凤尾伸筋草一两,丝瓜络五钱,爬山虎五钱,大活血三钱。水、酒各半煎服。(江西《中草药学》)
4、治小儿麻痹后遗症:凤尾伸筋、南蛇藤根、松节、寻骨风各五钱,威灵仙三钱,茜草二钱,杜蘅五分。煎服。(江西《中草药学》)
5、消水肿:过山龙五分(研细末),糠瓢一钱五分(火煅存性),槟榔一钱。槟榔、糠瓢煨汤吃过山龙末,以泻为度。气实者用,虚者忌。(《滇南本草》)
6、治带状疱疹:石松(焙)研粉,青油或麻油调成糊状,涂患处,一日数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注]上文中石松、宽筋藤、凤尾伸筋草、凤尾伸筋、过山龙均为伸筋草别称。
禁忌
《四川中药志》:孕妇及出血过多者忌服。
参考资料:
中药故事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网
饮片辨识图片来源于:甘松饮片图来自itfly网;地锦草饮片图来自昵图网。
饮片辨识解析来源于:版中国药典
推荐阅读
每周一药之草果
5-26特稿
每周一药之肉豆蔻
5-19特稿
每周一药之仙茅
4-14特稿
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出品
文字丨小分队
图片丨徐婧仪
排版丨白颖
本周的伸筋草,你学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