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郎中学医记(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
前言
一位学弟送给我们一部《中药大辞典》,上、下两册。近两年来我们一直都在看丰富多彩的中医各家学说,却很少去深入研读这部质朴的药典。一位老师学验俱丰,大家都想知道这些学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从哪里来的?他读了哪些书?这位老师拿出案头上破旧的药典,看样子,少说也被翻阅过不下千万次。斑驳的封面,米黄的书页,甚至有些掉线的装订,都可以看出这本书不知道被翻阅过多少遍。他说,刚开始行医,病人少,就天天翻阅药典,埋首其中,临床中凡有疑惑,大都是在药典里头解开,或古人直接给出答案,或受到古人处方选药思想的启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孔子研易,韦编三绝。一门学问,可以让人为之废寝忘食;一本书籍,可以让人造次颠沛不离,居则在席,行则在囊,那么说明这本书,这种学问,已经进入到这人的生命里去了。只有学问和生命融为一体,才能够废寝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一位民间草药郎中,没读过很多书,治病的招法却层出不穷,连中医药高校毕业的师长都对他敬佩不已。这位草药郎中,亮出了不少法宝,都是经过他无数案例验证出来的。后来我们发现这些法宝的绝大部分居然都有出处,都有来由,大都记载于《中药大辞典》中。看来这位草药郎中最秘密的法宝,永远的不传之秘,不是羚羊角退高热,也不是牵牛子除积热,更不是细辛治牙痛………而是这一部《中药大辞典》!这部《中药大辞典》就像一位朴实的智慧长者,如果我们没有写《小郎中学医记——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没有一味药一味药地去研究探讨,就不可能窥见这书里智慧的光芒!很庆幸这次创作让我们能够回归基础,回归药典,感谢编辑出版这部药典的人们!小指月的爷爷就是这本药典,或者说这本药典就是我们案头的老爷爷!中医普及学堂年长夏1、丁公藤、昆明山海棠、雪上一枝蒿
编者按前面说过很多藤类药都能祛风湿止痹痛,但也有很多非藤类药也是祛风湿止痹痛的能手,今天老爷爷和小指月要介绍什么样的药物呢?
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
据《验方新编》载:“有人瘫痪,四肢不能转动,百药无效,后服冯了性药酒一钱,浑身出汗,上吐下泻,半日后稍能举动,继续用冯了性药酒调理,霍然痊愈,神验非常。”当时的冯了性药铺还被称为“佛山药王”,据说是林则徐为店铺亲笔题写的,以褒扬冯了性药铺为将士送医送药的义举。
****
丁公藤
有个中风偏瘫,手臂不能转动的病人,这次老先生没给他开药方,而是建议他用含有丁公藤的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由于这手臂不能动已经快一年半了,他也没抱什么太大的希望。
老先生说,内服加外用,外用时,用老姜一把捣烂跟酒一起蒸热后,敷在关节屈伸不利之处,敷软后再慢慢地去按摩揉动它。这期间不能随便吹到风。
喝完药酒后,要盖上被子,整个身体微微发汗。药酒一定要放在锅里温热来喝,保持小汗让气血流通,是这风湿药酒取效的关键。
这病人闲着也没事,就天天这样搞,搞了将近一个月,本来手不能握拳的,现在居然能握拳了,原本洗脸都不能扭毛巾的,现在那只屈伸不利的手勉强恢复了基本生活的能力。这病人兴高采烈对这药酒赞不绝口。
小指月就说,爷爷,这次你怎么没开汤药就让他手臂恢复了活动能力?
老先生叹口气说,久病床前少孝子。这病人偏瘫都快有两年了,家里人天天为他煎汤送药,连工作都受影响了,如果再长久地给他开汤药,他们也没有耐心啊,所以有个两全之举,便是用药酒方。
药酒敷敷擦擦,既简单又省事,而且很多出名的药酒都含有藤类的中药,能够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帮他屈伸不利的关节重建经络。
****
小指月说,爷爷这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怎么那么有名呢,这有什么故事呢?
老先生笑笑说,你就知道听故事,不过这老牌的百年名药,确实有着美丽的传说。然后老先生便给小指月讲起这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的由来。
冯了性的父亲是经营药铺的,冯了性本身天性好学,喜欢研究琢磨。
当时佛山近海,河流纵横,人们普遍都靠水居住,这样水边湿气势必就重,于是稍微劳累过度,或年老体衰的老人,便容易得上风湿痹痛。
这样当地就急需要能够医治风湿痹痛的医生,很多医生也有家传,又懂得针灸按摩,能够帮助部分人们拔除病苦,但大部分贫苦百姓都很难得到有效的治疗。
冯了性看到这种情况,就想如何研制出汤药或者配成药酒,让老百姓们可以不用花很多钱,又能够用来防治风湿痹痛,减少病苦的折磨。
听说最善于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的医生一般都是武术家,因为武术家经常要跟跌打损伤打交道,必须精通伤科的医治之道,而天下武术又出少林,少林寺就有不少僧人隐士精通医药,能够救治各类跌打顽疾、风湿痹痛。
于是冯了性为了寻觅良方,便不远千里,前往南少林拜访名师,寻求治疗风湿痹症的思路。
最后冯了性找到了古寺高僧,这少年一心想解救天下风湿病人疾苦的精神,感动了高僧,高僧便将各种跌打损伤、风湿痹症的奇效良方一一传授给他。
冯了性还拜高僧为师,高僧便赐他法号——了性。每个人都是因为各自的偏见跟独特的性格造成了各种烦恼痛苦。高僧告诉冯了性,人要了除疾苦,就要明白心性,不要执着于各种追求,要以应无所住之心去做利人利己之事。
回到佛山后,冯了性泡制出流芳百世的经典名药——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写道:
丁公藤辛温,是祛风湿止痹痛的妙药,但有小毒,必须经过严格炮制后方能服用。出名的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以及丁公藤风湿药酒,都以丁公藤为主,是居家常备的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的药酒方。车祸骨折后遗症
《滇南本草》曰,昆明山海棠治疗筋骨疼痛,风湿寒痹,麻木不仁,瘫痪痿软,湿气流痰。
****
有个小伙子开摩托车时开太快了,一不小心就撞到电线杆上,整个人摔飞出去,手脚都骨折,还好脑部没有撞破裂。
在手脚复位后,卧床休息了三个多月,虽然基本康复了,但局部还有一些血肿淤青,稍微劳累一下,关节就疼痛,腿部就容易肿。他便找来竹篱茅舍,想看看中医有什么后期调养的方子,能够帮忙消除这些跌打损伤后遗症。
老先生说,怎么现在才想到中医呢?这小伙子说,中医不是慢郎中吗,慢性病才来找中医。
老先生笑笑说,看来世人都误解了中医。在骨折复位后,用中药去补肝肾,强筋骨,活血化瘀,可以让你骨伤修复速度增加一倍以上,修复后也很少后遗症。
这小伙子才后悔没早点搞些中药汤药来服用,否则就不会落下这么厉害的后遗症。
老先生说,这些局部的死血还没有完全化走,所以关节肿痛麻痹。
小指月说,这叫血不利则为水,应该找些能够化掉瘀血的药物。
老先生说,有个云南道地药材,叫化血丹,乃跌打损伤,接筋续骨之妙药,又是风寒湿痹,活血祛瘀之良品。
小指月说,这么厉害,跌打损伤找它,风湿筋骨痛也找它。
老先生说,没错,这味药有大毒,必须慎用。但以毒攻毒,如果是顽固瘀积,骨折后死血不化,往往需要它来去瘀生新。
小指月说,我知道了,爷爷。唐荣川说过,瘀血如果不排除干净,新鲜气血就很难生出来。所以他后期营养搞得再好,结果只吃得肥胖,长了肚子,没有长壮骨头,因为局部的瘀血还没有清除。
随后,老先生就给他用昆明山海棠,捣烂外敷伤肿处,然后又叫他服用少量的汤药,用这昆明山海棠配合酒一起煎服。这样一周后局部瘀肿、麻痹疼痛就消失了。
随后小指月说,爷爷,你没有用其他的补药,怎么他恢复得这么快?
老先生说,年轻人能吃能喝,睡觉又不错,身体气血再生得快,你只要把他身体瘀滞之处理顺疏通,身体气血就很快过去把局部修复好了。
这昆明山海棠,善行十二经络,能够通开一切瘀血风湿痹阻,乃风寒湿痹,迁延日久,或跌打损伤,关节肿痛麻木之良药也。
唯独用药时要小心谨慎,此物有大毒,用药时必须严格把握剂量的分寸。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云南中草药》曰,治骨折用昆明山海棠一至二钱水煎服,外用鲜品捣烂,敷骨折处。毒药中的霸主雪上一枝蒿
小指月说,这么多祛风湿止痹痛的药物,它们各有千秋。比如海风藤善治肩背痛;青风藤能治腰背风湿,可以利小便;丁公藤可医中风后偏瘫半身不遂;昆明山海棠更是伤科大药。
老爷爷说,还有一味我们很少用到,但却不可不知道。这药堪称治风湿痹症的霸主。
小指月说,那是什么呢?
老先生说,此物俗名铁棒锤,又叫雪上一枝蒿。
小指月说,这药有什么厉害之处呢?
老先生笑笑说,如果其他药只是鞭炮的话,这味药就是手榴弹。如果其他药只是小通经络的话,这味药却能够大温通脉络,性猛善走,可以祛风湿、活血脉,最善于止痹痛。
小指月说,为何基本没见过爷爷用这药呢?
老先生叹了口气说,此药若用不好,便会致人以死地,故医者一般都回避用之。
小指月说,那爷爷怎么知道这味药呢?
老先生说,说起这味药来,还是我当年游走秦岭一带,碰到当地草医郎中学到此药的用法。
小指月说,秦岭太白山,就是孙思邈隐居著书立说的地方,就是传说药王殿所在之处?
老先生点点头说,没错,这药究竟有多霸道,我当时也低估了。
小指月便努力地去想这味药有多厉害。老先生说,有一个骨关节痹痛十多年的病人,痛得像电钻钻进去一样。那草医郎中只给这病人这么一点雪上一枝蒿。
小指月看爷爷用手指甲比划一丁点,老先生说,没错,就像米粒那么一丁点呢,他当场吞服下去,痹痛就止住了。随后又用这雪上一枝蒿泡的药酒来外擦,便治好了。
小指月说,这么厉害,米粒大小的药,当场就止住顽固剧痛,这简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老先生说,以前猎人用这药擦在箭上去打猎,猎物中箭,便倒地不能动。
小指月一想,连箭头上擦一点,都能够让动物动不了,这药霸道至如此地步,可不能随便用啊!
老先生接着又说,古代的毒药首推川乌、附子之品,可它们跟铁棒锤比起来还差很远,所以传说中的剧毒,见血封喉的鹤顶红里头便有此物。
小指月听得背后凉飕飕,现在叫他用手去拿铁棒锤他都不敢。
老爷爷说,所以这些剧毒之品,一般都用来外用,切莫轻易内服,制成跌打伤科药酒,倒是迅速止痛中的一绝。
小指月说,难怪很多止痛药酒能当场见效,原来就含有此番剧毒之品。
老先生说,学医要王道、霸道兼收并蓄,用霸道图短暂之功,用王道方可守长久之效。你如果不明白风湿痹痛的真正机理,不明白汗出当风或劳累后贪凉饮冷便会引风寒湿入骨的道理,那么你即使拥有治疗风湿的核武器,止住痹痛的金刚钻,那也没有用。
小指月明白了,这病虽然凶,但真正的药更凶,还是提前养生预防方为王道正道。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写道:
《云南中草药选》曰,跌打损伤,风湿骨痛,牙痛:雪上一枝蒿0.5分(如米粒大)吞服。
《云南中草药选》曰,治跌打损伤,风湿骨痛,疮疡肿毒,毒虫及毒蛇咬伤,蜂叮:雪上一枝蒿五钱,泡酒一厅,十天后外擦,禁内服。
丁公藤
本品为旋花科植物丁公藤ErycibeobtusfoliaBenth.或光叶丁公藤Erycibesch-midtiiCraib的干燥藤茎。全年均可采收,切段或片,晒干。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晒干。
辛,温;有小毒。
归肝、脾、胃经。
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半身不遂,跌扑肿痛。
3~6g,用于配制酒剂,内服或外搽。
本品有强烈的发汗作用,虚弱者慎用,孕妇忌服。
丁公藤有毒,如中毒,汗出不止,四肢麻痹。按一般中毒原则处理,同时可用甘草、蜂蜜内服解毒和温水洗手。
昆明山海棠
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昆明山海棠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ipterygiumhypoglaucum(Devl.)Hutch.
采收和储藏:秋后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苦,辛,微温;有大毒
肝,脾,肾经
祛风除湿,活血止血,舒筋接骨,解毒杀虫。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疝气痛,痛经,月经过多,产后腹痛,出血不止,急性传染性肝炎,慢性肾炎,红斑狼疮,癌肿,跌打骨折,骨髓炎,骨结核,副睾结核,疮毒,银屑病,神经性皮炎
内服:煎汤,6-15g,先煎;或浸酒。
外用:适量,研末敷;或煎水涂,或鲜品捣敷。
孕妇禁服。小儿及育龄期妇女慎服。不宜过量或久服。
雪上一枝蒿
为毛茛科植物短柄乌头等的块根。夏末秋初挖取块根,去掉苗叶及小根,洗净晒干,装麻袋内撞击之,使外表光滑。放干燥处,防潮湿及虫蛀。
用清水浸漂7日,每日换水次,待中心软透后切片,置蒸笼内蒸~3小时,取出晒干。再用热猪油拌和炒透入药,或将湿纸包裹,置炭火旁煨透,去纸,浸童便中一昼夜,取出,漂净晒干。
苦,辛,温;有大毒
肝经
祛风除湿,活轿止痛。主风湿骨痛,趺打损伤,肢体疼痛,牙痛,疮疡肿毒,癌性疼痛
内服:研末,每次不超过0.0g,1天量不超过0.04g。
外用:适量,浸酒涂擦;或研末调敷,或煎汤熏洗。
本品剧毒,未经炮制,不宜内服;治疗剂量与中毒量比较接近,必须严格控制用量。孕妇、老弱、婴幼儿及心脏病、溃汤病患者均禁服。酒剂禁内服。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豆类、牛羊肉。
——待续——
相关链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前言、引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麻黄)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麻黄拾珍)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桂枝)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桂枝拾珍)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紫苏)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生姜)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香薷)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荆芥)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防风)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羌活)爷孙俩的中医故事-9(白芷)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0(细辛)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1(藁本)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苍耳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3(辛夷花)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4(葱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5(鹅不食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6(胡荽/芫荽/香菜)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7(薄荷)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8(牛蒡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9(蝉蜕)爷孙俩的中医故事-0(桑叶)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菊花)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蔓荆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柴胡)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升麻)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葛根)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淡豆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浮萍)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木贼)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石膏)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寒水石)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知母)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芦根)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5(天花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6(竹叶、淡竹叶)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7/8(鸭跖草、栀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9(夏枯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0(决明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1(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黄芩)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3(黄连)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4(黄柏)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5(龙胆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6(秦皮)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7(苦参)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8(白鲜皮)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9(苦豆子、三棵针、马尾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0(金银花与忍冬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连翘)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穿心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板蓝根、大青叶、青黛)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蒲公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5(紫花地丁、野菊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6重楼(七叶一枝花、蚤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7(土茯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8(鱼腥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9(金荞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0(败酱草、大血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1(射干、山豆根、马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青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3(木蝴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4(白头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5(马齿苋)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6(鸦胆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7(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8(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9(千里光、白蔹、四季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0(熊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1(绿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地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3(玄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4(丹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5(赤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6(紫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7(水牛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8(青蒿白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9(地骨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50(银柴胡)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51(胡黄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1(大黄篇-1)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1(大黄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1(大黄篇-3)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芒硝-1)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芒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3(番泻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4(芦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5(火麻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6(郁李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7(甘遂、大戟、芫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8(商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9(牵牛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10(巴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11(千金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1(独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13(威灵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14(川乌)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15(蕲蛇、乌梢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16(木瓜、蚕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17(伸筋草、寻骨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18(松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19(海风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0(青风藤)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中医普及学堂》,由祇域堂整理。
○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长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ungufenga.com/xgfyl/6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