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寻骨风 > 寻骨风用量 > 正文 > 正文

它被称为百病之长,最易伤肺守好3道防线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1/10 18:05:59

一年四季皆有风,但人们对春天的风似乎格外偏爱。

尤其是经过冬天的蛰伏,春风拂来,大地回暖,泥土化冻,春芽萌动,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然而,风亦有不如意的一面。春风拂面,也可能把脸吹歪;清爽凉风,也会让人头痛欲裂;更别说伤风、惊风、风团、中风……这些因风而起的“风病”了。

春日谨当防风邪。

专家介绍

邝秀英

广州中医院治未病科主任

许洪伟

广州中医院治未病科主治医师,首届岭南中医名匠优秀医师

风为百病之长,最易伤肺1风邪致病,最擅“动”

风邪为病,四季常有,而春季更多见。

“风病”起病急,变化快,病位、痛点游走不定。反映在躯体,多为形式多样的“动”。

有的是看得见的动,如四肢抽动、角弓反张、眼皮眨动、面部抽动、口眼歪斜、猝然昏仆等;

有的是看不见却可以感受得到的动,如胃肠蠕动咕咕响、游走性关节肌肉疼痛;

还有患者自觉的“动”,如头晕目眩、恶心想吐等。

故古人总结风邪的特点为:性清扬,善行而数变,风胜则动。

2风为百病之长,最易伤肺

在中医古籍中,常用风邪指代一切外邪。这是因为风为百病之长,易兼诸邪。

一来,人体感受风邪的概率最大,由风邪引起的外感病最为多;

二来,风邪常充当其他邪气的先锋,先将人体门户打开一条缝,其他邪气如寒邪、湿邪、热邪等便乘虚而入,紧随其后侵犯人体,威力大增,所以经常会说到风寒、风湿、风热等。

而风邪喜欢侵袭人体的上部和表面。

人体最高处为头面部;脏腑中,肺为华盖,位置最高;体表为皮肤。因此,受风邪通常最先从这三个部位表现出来,证见头痛、咳嗽、起风团、关节肌肉痛等。

风还能吹干水分,吹松土地,因此风邪亦会耗伤津液,使人感觉口渴,又能使毛孔张开,表现为出汗、恶风。

内外兼修,防贼风

中医常说“贼风”,以“贼”为风冠名,一是说风易伤害人体,另一层意思表明风邪伤人时喜欢搞偷袭。针对此,防风邪偷袭,特别讲求内外兼修。

修内功:强卫气,补肺气

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干正。修炼内功,提高身体抵抗力,是高效防风的根本之道。

1强卫气

《黄帝内经·灵枢》说:营卫之气,自胃而生,从五谷中来。好好吃饭,脾胃功能好,卫气就足,护卫人体的能力也更强。

◆避风汤

食材:防风10克,黄芪15克,瘦肉克,盐适量。

做法:将瘦肉切大块,与各药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水。大火煮开后转慢火炖1小时,调味即可出锅,趁热食肉喝汤。

功效:养血消风、扶正固表。适用于平素气虚,常日易受风或环境因素难以避免虚邪贼风之人。

2补肺气

风邪来犯,首当其冲的是皮肤,从口鼻窍长驱直入。肺司呼吸,主皮毛,开窍于鼻,肺气不足,不仅使人呼吸无力、少气懒言、身体倦怠无力、气短喘促,而且易感外邪,引发疾病。因此,补养肺气,亦可帮助增强抵抗风邪的能力。

◆大枣山药粥

食材:大枣30克,粳米50克,山药克,白糖适量。

做法:大枣去核,切丁;山药去皮,切丁。粳米洗净,倒入锅中,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后,加入山药丁;改文火熬煮

成粥,再将大枣倒入;继续煮10分钟,加糖调味即可。

功效:润肺健脾,气血双补。糖尿病患者慎用。

◆时令水果枇杷

枇杷在秋天开花,冬天孕育,成熟于春天至初夏,被称作“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中医认为,枇杷果实有润肺、止咳、止渴的功效。

练外功:防四风,懂春捂

练外功,就是“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智慧,即要远离生活中那些危险的“风”。

1穿堂风

又称过堂风,指的是在风压作用下,室外空气从建筑物一侧进入,贯穿内部,从另一侧流出的自然通风。因气压导致空气快速流动,穿堂风一般风力强劲又凉爽。尤其在夏天,很多人特别喜欢穿堂风。

然而,老语却说“睡觉莫睡巷,最毒穿堂风”。因为穿堂风将人体热量过多带走,吹久了,容易使人生病,严重的话,甚至会致死。

2脑后风

俗话说,神仙也怕脑后风。后脑是人体最为薄弱且敏感的部位,风邪最容易从这个部位侵犯人体。如果后脑受风,只需几分钟,就可能出现颈项僵硬、头晕头痛、身体发紧等不适。

春天风多,避风的同时,一定要护好脑后、颈项。除春风外,持续的脑后风最常见于夏季的空调。特别是在办公室,如果空调出风口正对着后脑勺,建议围上围巾,戴上帽子,以免风邪侵袭。

3缝隙风

春天,气温渐渐回升,人们开始愿意打开窗户通风透气。起风时,为防止屋内的物品被吹乱,又保持空气流通,很多人习惯将窗户留一条小小的缝隙。

常言道:针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风。“缝隙风”效应类似透镜对光能的集聚。从那条缝隙中放大后吹进来的风,就像尖刀利刺,极易损伤经络和机体,堪称“暗器风”。

有些人一觉醒来,发现脸瘫了,或许就得归咎于这种缝隙风。由于这种风不容易被察觉,人常在不知不觉时中招。

4汗湿风

运动之后出了一身汗,吹一下风降降温,似乎很舒服。其实,这是致命的享受。

运动时,毛孔腠理开放,难以抵挡风邪入侵,此时吹风,无异于引狼入室,自讨苦吃。因此,运动后要及时擦干身体,更换衣物,避免当风处。

带“风”中药,多能治“风病”

中药多种多样,有时候光看名字,就知道大概有什么功效。

名字带“风”的中药,八九不离十,都能用于除风或祛风湿。比如防风,可用于治疗一切“风病”;寻骨风,能祛风湿、通经络;清风藤,适用于风湿、鹤膝、麻痹等症。

六大穴位,治风邪

六穴,筑起三道防风线

人体有六个重要穴位,能抵御风邪,擅长治疗风邪引起的疾病,因此以“风”来命名,又被称为“治风六穴”。

按人体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是风府、风池、翳风、秉风、风门和风市。风邪侵袭人体,大多是先上后下的。面对风邪,人体也有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头面部

——风池、风府、翳风

头面首当其冲,所以刚开始受风的时候,头面首先会出现酸胀、胀痛的感觉,位于头颈部的风池、风府、翳风(俗称“三风”穴),便起第一道关卡作用,刺激之,能防止风邪通过经络向下传导。

★第二道防线,背部

——风门、秉风

背部受风或者风邪沿着膀胱经传到了背部,就会出现肩背疼痛,此时,可找风门和秉风,它们是人体对风邪的第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腿部

——风市

腿部血气不足,胆经受邪,出现下肢酸麻痒痛瘫等,用风市来治疗就最为对症,故风市是人体抵抗风邪的第三道防线。

治风六穴,治的什么风

“治风六穴”都擅长治什么风?如何用好它们?下面一起来细解——

1所有风邪找风府

风府:是督脉的穴位。后发际线往上大拇指一横指,有个凹陷的小窝,那个位置就是风府。

风邪进犯,最大的目标就是风府,人体的一切风邪,轻如伤风、感冒、头痛、眩晕等,重如中风、项强、半身不遂、老年痴呆等,都可以通过风府来防治。风府与风池常联用,以加强疗效。

保健方法:日常可用按揉的方法保健。低头,以拇指放在风府上,其余四指放于头顶固定助力。拇指稍用力,每次按摩30~50次。

风府是风的大本营,一般认为不能艾灸,否则火借风势,会更加猖狂,在体内乱窜。

风府深部为延髓和脊髓,风府针灸,一定要去正规的医疗场所,由有经验的专业人士来操作,以免发生意外。

2头部风邪找风池

风池:属足少阳胆经,位于颈部发际线,旁开一寸,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即后发际线下凹处。

风池具有祛风解热、清脑开窍、明目聪耳之功效,无论是外感风邪的头痛,还是肝风内动导致的慢性头痛,抑或眩晕等,只要是头部风症,都可通过风池穴来防治。?

保健方法:将手掌放于脑后,用大拇指按揉风池穴,一侧揉完再换另一侧,每侧揉按30次左右。一般不建议同时揉按两侧风池穴,因为其下有供应大脑的血管,同时揉按可能影响大脑供血。

还可以用艾灸理疗,每次10~20分钟。

要注意的是,天池穴靠近延髓,针灸时必须去正规医疗场所,由有经验的专业人士操作,以免发生意外。

3头面风邪找翳风

翳风穴: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耳根部,把耳垂往后压,耳垂边缘接触到颈侧部的那个位置就是翳风穴。

翳风穴擅长预防和治疗头面部的风邪,如牙痛、口眼歪斜、面瘫、耳鸣耳聋、面颊痛、侧面部头痛等。

保健方法:将食指和中指伸直,其余三个手指蜷起。将此“剑指”放于耳郭之后、耳垂之下,食指位置就是翳风穴。每次按揉1分钟左右即可。

4肩颈风邪找秉风

秉风穴:属于手太阳小肠经,位于肩胛部上方中央,将手臂举升,另一手能摸到肩胛部上方有凹陷的地方,按压有明显酸胀感,便是秉风穴。

刺激秉风穴可有效缓解风邪所导致的不适,肩颈和上肢部位的风邪之疾,如颈椎病、肩周炎、落枕、肩颈肌肉僵痛等,尤其适用。

保健方法: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拢,按揉对侧秉风穴2分钟,以肩背有酸胀、上肢发软无力为度。也可以用拔罐法进行保健。

5外感风邪找风门

风门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低头,摸到脖子上突起的那块最大的骨头(大椎),往下数第二个凹洼(第2胸椎棘突下)的中心,旁开1.5寸(食指和中指并拢的宽度)处即是。

中医认为,所有风邪都可以通过风门来治疗。其中,外感疾患和各种肺部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等,以风门治疗最为高效。

保健方法:对风门进行艾灸、拔火罐和揉按,都可以起到引风邪外出、扎紧门户的作用。

风门处肉厚,揉按所需力度比较大,可以用肘尖甚至钝圆的筷子头进行揉按。

6下肢风邪找风市

风市穴:属足少阳胆经,位于大腿外侧,腘窝上七寸。直立,手臂自然下垂,手指伸直,中指指尖碰到的大腿位置即是。

风市穴擅长防治下肢风邪,如下肢风痹、老寒腿、关节炎、痛风等。

保健方法:下肢受风邪,按揉风市穴会感到酸痛。日常保健可以用大拇指的指尖按揉风市穴,一天3次,每次15分钟。若艾灸,每次10~15分钟。日久可驱下肢之风邪。

感谢广州中医院锁卓琪对本文的支持

原文刊于《健康养生》杂志年4期

-《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新媒体中心原创出品-转载须得授权,侵权必究点击下方框框,输入关键词(如养胃)即可了解更多养生知识,快来试试吧

编辑:毛毛虫、SOLA

往期回顾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点"在看",和更多人分享养生知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ungufenga.com/xgfyl/6721.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寻骨风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