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叶
紫苏叶配其他药,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每收立竿见影之效。
组成:紫苏叶5克,太子参10克,橘皮3克,半夏3克,五味子10克,桔梗3克,苏子10克,枳壳5克,莱菔子3克,淡干姜1克,大枣5枚。
刘老认为,肺炎咳喘初起,本属感受风寒之邪,肺气闭郁,水液输化无权,凝聚为痰,阻塞气道而作喘,当投以辛温开肺之剂。故运用太子参、干姜、大枣益气温阳;苏叶解散外邪;枳壳、桔梗开提肺气;苏叶、莱菔子、橘皮、半夏降气止咳化痰;五味子以定喘,扶正祛邪,表里兼顾,故收捷效。
菊花
儿科临床治疗外感,要根据苦辛开降组成的原则,不用局限于苦寒的芩连和辛温的姜夏,如桑菊饮中的桑叶、菊花辛凉透表和连翘苦泄里热并伍;清脾饮中柴胡辛凉散邪和厚朴苦温燥湿并伍;颠倒散冲剂荆芥辛温散邪和大黄苦寒通降并伍,可以根据病情,采用苦辛开降、微而用之、轻可去实的方法,小儿之体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各种生理功能较为脆弱,卫外功能薄弱,加之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故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外易受六淫所袭,内易为饮食所伤,往往蕴生痰热,阻塞气机,升降失司,清浊失调,从而百病滋生,变幻莫测。
运用苦辛开降,菊花之属疏其邪,除其痰,泄其热,降其气,则气机畅通升降自如,而邪症易除。
黄芩
黄芩治小儿痰热火咳,痰热咳嗽是因感受温热或秋令燥邪、肺气受伤而成,或因护养不当、衣着太厚而伤于肺,肺受热迫所致。
临床表现为咳嗽频频,面红咽干,咳吐稠黏带有秽气的黄色痰涎,苔黄脉数,指纹色紫,治以清气降火化痰止咳。一般多用黄芩,如清气化痰丸。这是治疗热痰致咳的通剂。
方用黄芩、瓜蒌、杏仁清热润肺下气,半夏、南星燥湿祛痰,橘红、枳实、茯苓健胃化痰利气。气顺火降,而热痰自消。所以临床上治疗痰热火咳多用黄芩,伍以杏仁、瓜蒌、大贝、知母等每奏良效。至于连、柏则很少应用。
玄参
玄参治小儿心肌炎,如曾治柳某,男,10岁,初诊日期:年10月5日。
去年4月患腮腺炎,病愈后半月自觉胸闷憋气倦怠乏力,心悸汗出,活动后尤甚。医院住院,经全面检查,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用西药治疗数月,疗效不满意,出院后请中医诊治,症见面色苍白,形体倦怠,心悸胸闷,喉痒咳嗽,食欲欠佳,睡眠不宁,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兼见结代,咽红。X线胸部透视无异常。
证属心气不足,肺部余邪未尽,痰热内羁,内扰心窍,致生此症,当从肺论治,清咽化痰,宁心复脉。处方:
玄参10克,板蓝根10克,生黄芪15克,麦冬10克,山栀3克,黄芩10克,五味子10克,万年青10克,瓜蒌10克,蚤休15克,丹、苦参各15克。
二诊:上方连服14剂,胸闷心悸减轻,夜寝亦宁,咳嗽消失,仍咽红便干、舌质红,脉细数,原方去山栀、黄芩,加阿胶(烊化)10克,当归10克,黄精1克。
三诊:叠进清肺利咽之品,心肌胸闷未作,精神振作,纳增卧安,舌红脉缓。心电图复查为窦性心率。继以沙参麦冬汤加减,调理善后。
本病“大多由于呼吸病变而引发,但病情轻重不同,轻者属于痰热内羁,重者可导致心阳虚脱”。本例属于前者,重点应清肺利咽,咽喉为肺之门户,清咽即清肺也。邪毒必经咽喉而入肺系,“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当邪毒尚在咽喉---肺系之间而一举歼灭之,则可避免邪毒内侵心脏。
方中玄参、板蓝根、山豆根、蚤休、黄芩、瓜蒌解毒利咽,清肺化痰;黄芪、麦冬、五味子、丹参、苦参、万年青宁心复脉;当归、黄精可改善心肌血液循环,增加心肌供血量;山栀清心除烦。
黄柏
黄柏治小儿麻痹痿足,“三黄”能够清热燥湿,从理论上讲是非常合拍的,不过临床上大多常用黄柏,很少运用芩、连。
因为黄柏既能清肾热,滋肾阴,又能除湿热,故对因热致痿之候,黄柏颇具良效。
若痿证初起,湿热流注于下,形成下肢痿弱麻痹者,我们多用黄柏配以苍术,名为二妙丸。
黄柏苦寒,清下焦湿热,苍术辛温,能燥湿强脾,合之功能燥湿清热,主治下肢痿足,临床上若再加牛膝则名三妙丸。
若肾阴不足,筋骨痿弱不用者,又宜健步虎潜丸治之。
方用黄柏、知母、龟板、熟地合成大补阴丸,滋补肾阴,清降虚火;当归、芍药,养血补肝;虎骨益精壮阳,养精润燥,强健筋骨;牛膝引诸药下行,强壮筋骨;陈皮利气,干姜通阳,二药温养脾阳,促进消化吸收,使诸滋阴药滋而不腻;羊肉大补,与上药配合,以使气血调和,阴阳相济,共奏补阴清热、健强筋骨之功。
但是痿证体重跗肿,湿热者则非本方所宜。
黄连
黄连治小儿呕吐痞满,因为“三黄”性味苦寒,能够清热燥湿,撤其火邪,故呵间接收到止呕之效。“三黄”之间比较起来,黄连的效力强于黄芩,黄柏则很少用于止呕。
现在临床使用亦以黄连较为广泛,伍以芳香下气或止呕药物,如藿香、竹茹、橘皮之属。
黄连不仅可以治疗热呕,对于寒盛呕吐亦常起治疗作用,因为是寒性呕吐,用干姜、半夏等温中止呕药物,临床上往往出现格拒,药不能入。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加用少量黄连,即可收到治疗作用。这是一种反佐疗法。
热盛于湿、心下痞满者,芩、连可伍半夏、枳实、杏仁,重在苦降,辛香行气则较轻。痰浊凝聚、心下痞满者,芩、连可伍生姜、半夏、枳实、厚朴,则重在辛香行气散痞,而苦降则较轻,这样更能熨贴病情,而收立竿见影之效。
鱼腥草
临床体会,“鱼腥草汤”不仅对小儿肾炎疗效显著,且对泌尿系统感染及肾病综合征亦常收到预期的效果。
组成:鱼腥草15克,倒扣草30克,半枝莲15克,益母草15克,车前草15克,白茅根30克,灯芯草1克。
小儿肾炎除水肿外,尚有高血压、蛋白尿或血尿等临床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高热、头痛、恶心等,部分病例水肿不明显,或水肿消失而肾炎未痊愈。
故小儿肾炎一病,与中医的“水肿病”虽相近似,却也不尽相同。
现代医学认为,该病病因与感染有关,其病理变化过程中,有免疫复合物沉积、血管通透性改变而造成血尿、蛋白尿等变化,故在治法上应配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根据临床不同的证情,分别配以传统的“发汗、利尿、逐水、燥湿、理气、清解、健脾、温化”等八法,灵活配伍,辨证论治。
方中鱼腥草,半枝莲性味辛寒,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渗湿;倒扣草、灯芯草清心解热、利水消肿;益母草可活血通络、去瘀生新(现代实验证明有明显的利尿降压作用);车前草甘寒滑利,可清热渗湿、利水消肿(现代实验证明有抗菌消炎、利尿降压作用);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诸药合伍,有很强的清热利水、活血解毒作用。90%以上的肾炎患儿服用7天左右,浮肿明显消失,血压下降。
白果
临床应用于小儿尿崩症。
尿崩症是指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或肾脏对抗利尿激素反应缺陷引起的症群,其特点是多尿、烦渴、低比重尿和低渗尿。
以桑螵蛸散、缩泉丸、巩堤丸3方加减化裁治疗小儿尿崩症,取得明显疗效。
对于尿崩症患儿,症见面色萎黄,舌淡,指纹淡,尿色淡者,辨证为肾虚不摄,膀胱失约,拟温肾益气固摄法治疗。
药用桑螵蛸15克,补骨脂10克,益智仁10克,台乌药15克,黄芪15克,淮山药12克,五味子10克,白果10克,生姜2片,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
患儿面色、舌象、指纹及尿色淡,并见多饮多尿属于虚证,由于肾虚气化失司,水道失约,津液不能上承所致,方中用桑寄生、益智仁、乌药温肾助阳,固精缩尿;黄芪、山药健脾肾固小便;鸡内金涩小便,止遗尿;五味子、白果收敛固涩;生姜、大枣调和脾胃。诸药合用则脾气健,肾气旺,气化正常,津液得以疏布,则多饮多尿诸证消除。
鹿角霜
张某,女,6岁,初诊日期:年12月9日。
关节疼痛已2年余,以小关节为主,现双手指关节肿大成梭形,低烧,面色淡白,精神倦怠,大便正常,尿清长,舌质淡红。苔薄,脉滑数。
医院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证属痰瘀闭阻经络,致关节肿痛,属顽痹范畴。
治当温阳化痰,舒筋活络。方用阳和汤加减:
鹿角霜10克,麻黄3克,细辛5克,桂枝10克,当归10克,红花10克,白芥子5克,炮姜3克,透骨草15克,寻骨风10克,追地风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并配合醒消丸内服。
治疗数月后,诸症明显减轻。
按语: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明确指出痹证的病因病机。本案乃寒湿凝滞经络,阻于关节所致。立以阳和汤。
此方出自《外科全生集》,原为阴疽而设,功能温散寒凝,化痰散结。移用于本案,正所谓“异病同治”也。
方中鹿角霜、桂枝、炮姜温阳敬寒;麻黄、白芥子化痰散结;当归、红花养血活血,正符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原则。透骨草、寻骨风、追地风祛风胜湿,疏通经络。值得指出的是细辛一味,入肾经,散寒湿,通关窍,古人有“细辛不过钱”之说,而初诊竟用至5克之多,以后复诊,陆续递减为3克、2克、1克,道理安在?清末医家张锡纯指出:“四肢之作疼,亦必有痹而不通之处也”,“所以不见效者,大抵少开痹通窍之药耳”,之所以如此应用细辛,正是此意。
文章摘自:
图书名称:名医名家用药心得汇讲儿科卷
图书作者:冯德华等编著
出版公司: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09
版权申明:
以上文章来源搜集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感谢原作者辛苦劳动,如果侵权请告知,将下架处理。请勿用作商务用途。
新书到货亲们,好消息。新版出来啦。本次图书亮点如下:
1、内容扩充至15位名医经方精华内容。包含胡希恕/冯世纶/刘渡舟/姜春华/金东明/孙纪峰/袁红霞/刘方柏/刘志龙/陈宝田/权依经/王付/黄煌/矢数道明及腹诊学派精华。
2、图书文字达万文字。内容详实。以实战经验为主。提炼临床应用要点。
3、本次更新的最大2个亮点:①经方腹诊。②经方对比。
伤寒论方证学派(中高级教程)第二版
文字数量:万字以上
优惠价:元
优惠日期:7月15日之前
购买平台:闲鱼APP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