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寻骨风 > 寻骨风用量 > 正文 > 正文

经常足跟痛中医辩治让你告别足跟痛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7/30 12:48:59

查看您的生肖运势

足跟痛的原因

足跟痛:又称脚跟痛,其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足跟或脚底部酸胀或针刺样痛,步履困难。发病多与慢性劳损有关。中医学认为,足跟痛多属肝腎阴虑、痰湿、血执等因所致。肝主筋、腎主骨,肝腎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便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

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病,以足跟肿胀、麻木疼痛、局部压痛行走困难为特征。多见于老年人,在中医学属于“骨痹”范畴,发病原因多与老年腎亏劳损,外伤和感受寒湿有关。日久或初起之足跟痛,选择众多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软坚消肿、活血镇痛的中药浸泡或者是外敷足部,不损伤皮肤、无毒副反应。

假性足跟痛是X光片没有骨刺增生的形成,足跟部持续疼痛,双腿有沉重的乏力感,假性足跟痛可以预防的,平时注意足跟部的保暖,避免过度行走或站立,睡前可用温水泡脚,或对足部予以执敷,平时尽量选择穿软底鞋,至干扁平足者,更要注意避免过度运动,最好还能穿上矫正鞋。

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足跟痛属骨痹的一种,多因肝腎阴虚,受寒邪所致。治宜宜肝健脾,疏通经络,祛寒以除湿,和血以止痛。

一般老年人足跟痛和假性足跟痛治疗方剂:

1:外用处方:吴茱萌,五味子各10克

用法:药研细末,置患足鞋垫后跟处铺平,上盖两层软布,穿着行走,日换药1次

疗效:用药5天见效,有效率达%

2:内服处方:熟地25克,牛膝、木瓜、杜仲、枸杞、归尾各9克,汉防己、炙甘草各6克,桂3克

服法:水煎,日1剂,服2次

外洗处方:皂角60克,人发16克

用法:药用水煎,去渣取液,浸泡患处,日两次,浸后用三棱针在患足后跟正中线,红白肉际处扎26-33厘米深,捻转留针30分钟,日1次

疗效:内外兼治3-5天,有效率达%

3、熏洗患足方:

生白芍克、生甘草30克,加水毫升,煎至毫升,滤取药液内服。然后将药渣倒入盆内,加入开水毫升,搅拌后,熏蒸患足,待水温适宜时再泡洗患足至水凉。每日1次(用药1剂)。

川芎20克,川乌20克,川牛膝30克,川断30克,川椒20克,威灵仙30克,木瓜20克,透骨草30克鸡血藤30克,元胡20克,乳香20克,没药20克,芒硝(另包)50克,食醋毫升。将前12味药加冷水毫升,浸泡12小时,煮沸30~40分钟,倒入盆内,加芒硝、食醋搅匀。先用热气熏蒸患处,待水温不烫时浸洗患足。水温下降时可再加热,每次熏洗时间不少于1小时,早晚各1次。1剂药可用两天

中医对足跟痛进一步辨证分型:

腎阴虚型:足胫时热而足跟痛,用六味丸加龟板、肉桂。

腎阳虚型:不能久立而足跟痛,用八味丸。

挟湿型:重着而肿,用换骨丹、史国公药酒。

湿痰流注型:用导痰汤加木瓜、草薛、防己。

气血两虚型:用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

血热型:用四物汤加知母、黄柏、牛膝(见《医学入门·脚气》)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跟痛症:

1、治跟痛症(气血瘀滞)方:

处方:黄芪、威灵仙、白芍各20克,桃仁、川牛膝、当归、川芎、延胡索各12克,鸡血藤25克,红花、乳香、没药、土鳖虫、甘草各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理气活血,化瘀止痛。用于治疗跟痛症,中医辨证属气血瘀滞型。症见痛处固定,呈刺痛,晨起足跟着地时疼痛明显,行走后可轻度缓解,再休息后可明显减轻或完全缓解,患侧踝关节周围常可见瘀斑,舌质暗或有瘀点,脉弦涩。

2、治跟痛症(腎气亏虚)方:

处方:熟地、鸡血藤各25克,枸杞子、补骨脂、菟丝子、独活、当归、桑寄生、怀牛膝各12克,杜仲15克,白芍20克,淫羊藿、山茱萸、巴戟天各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滋补肝腎,通络止痛。可用于治疗跟痛症,中医辨证属腎气亏虚型。临床症见患者疼痛位于跟骨内侧,呈钝痛,行走时疼痛加重,或伴腰膝酸软无力,或耳鸣,舌质淡,舌边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涩。

3、治跟痛症(寒湿痹阻)方

处方:麻黄5克,熟地、薏苡仁、鸡血藤各25克,白芥子10克,当归、川牛膝各12克,木瓜、鹿角胶各15克制附子、通草、肉桂、桂枝、炮姜各6克,细辛3克,蜈蚣2条,炙甘草8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用于治疗跟痛症,中医辨证属寒湿痹阻型。症:见呈酸困痛,痛处较弥漫,休息或足部受凉后疼痛明显,适当活动或足部保暖后可缓解,伴肢冷,食不振,乏力,舌质淡胖,苔白腻,脉弦滑。

下面介绍几则成功治疗“脚跟痛”的验方:

1)足跟痛消除法:双手扣脑后站立,然后蹲下,立刻再起来,如此为1次。每天做次2回进行,3个月可见效。

2)取乌梅克,加水浓煮30分钟,去梅,加白醋克。待温度适宜,泡脚。

3)点穴按摩法治双足跟凉痛:用一手拇指尖尽力捏压另一手内掌纹尽处掌根部位(稍偏拇指侧),施术手另四指握手背作依托,在患者能接受的情况尽量用力。捏压3分钟后,变为一松压有规律有节奏地点穴36次为1遍,缓解后再继续捏压5分钟。用此法治病:右足跟痛点压左手:左足跟痛,点压右手。双足跟痛,可先后点压双手穴位。一般治疗5日后,病愈注:(此法用于骨质增生型足跟痛效果不大)。

4)用肥猪肉,酒适量。肥猪肉切片,蘸热酒敷患处。

5)取复枯草50克、食醋0毫升。浸泡2--4小时,然后煮沸15分钟,水汁备用,待稍温后浸泡患处20分钟,先重后洗,1月2--3次,1剂可用2日。

6)用威灵仙5--10克(捣碎)、陈醋适量。调成膏状,备用。先将患足浸泡热水中5--10分钟擦干后将药膏敷于足跟,外用布绷带包扎。晚上休息时,可将患足放在热水袋上热敷。每2天换药1次。

7)取五味子12克、乳香12克、牛膝20克、白酒适量。前三味共研细未,调拌白酒,外敷贴患处

8)用白芍药30克、怀牛膝15克、甘草10克、元茴3粒、白酒及醋各30--50毫升。前3味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药渣加元茴再煎,沸1--2分钟后加入白酒及醋,趁热熏洗患处,每日1剂,7日为1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愈。

9)仙人掌治足跟痛:取仙人掌适量,刮去其两面毛刺,然后剖成两半,用剖开的一面敷于患足痛处,外用胶布固定,敷12小时后再换半片,冬天可将剖开一面烘热再敷患处,一般宜晚上敷,治疗期间宜穿布底鞋,适量活动,使气血经脉畅通。

如何缓解足后跟痛当你出现脚后跟疼时,医院接受专业治疗外,还可以采取下面的办法来缓解疼痛:空蹬车、勤踮脚经常做脚底蹬踏动作,增强跖腱膜的张力,加强抗劳损的功能,减轻局部炎症。尽量避免长期站立,长期行走,可以经常踮脚。踮脚有利于通畅足少阴腎经,腎经气血通则脚后跟可得到滋养,疼痛也就缓解了。穿舒服的鞋建议多穿软底鞋、“小坡跟”鞋,鞋跟高度在2~3厘米高为最佳,这样使全身重心前移,减少足跟部受压。使用足跟垫、足弓垫平足者且有足跟痛者,建议在久站、久行之前垫好足弓垫。足弓垫在药店可以买到,年青人建议选购硬质足弓垫,中老年人建议选购软质足弓垫。自制足弓垫需满足下列要求:软垫高度2~3厘米,并使内侧高外侧低,中央高前后侧逐渐变平,呈斜坡状。勤踩毛巾平坐在床上,膝盖伸直,然后拿一条毛巾绕过脚掌前端,二手分别握住毛巾二侧,向身体方向用力拉至足底筋膜有拉伸感为止;每次拉扯后停留10秒钟再放松,重复10次。此动作可舒缓筋膜紧绷,增加筋膜弹性。自我按摩中医认为,一切红肿疼痛和炎症等都是由于经脉不通所引起,经脉疏通,则能起到很好的缓解和功能恢复作用。涌泉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太溪穴位于足内侧,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点涌泉疼痛时,用拇指指尖用力点按涌泉穴1分钟,稍放松后再次点按,反复5~8次,直至酸胀感向全足放散。掐太溪拇指指尖立起,用力掐按,使酸胀感向足跟部放散,而后足跟疼痛缓解。中药足浴验方一用白术50克煎汤,让患者浸泡足跟,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验方二寻骨风30克,透骨草30克,鸡血藤3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血竭10克,王不留行15克。上药煎水泡脚30分钟,每日1剂。验方三透骨草、威灵仙、皂角刺、苦参、香附、当归尾、红花各30克。加水3毫升,煎取毫升,加入陈醋50毫升,盛于盆内。患者足跟伸向盆内,用湿毛巾覆盖盆口,先用蒸气熏蒸,待温度适宜后,将全足浸泡约30分钟。每天1剂,早、晚各1次。通经络养气血,平衡身体阴阳,护全家健康!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ungufenga.com/xgfyl/92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寻骨风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