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奶奶70多岁了,患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疼痛严重影响活动。医生建议手术治疗,而李奶奶想保守治疗,医院开些止疼药,服用后疼痛消失、腿脚活动方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虽然医生嘱咐止疼药只能短期服用,但是李奶奶服用止疼药后自觉没有什么不舒服,干脆自己在附近药店买点儿吃也很方便,就这样一直吃了3年多。最近觉得有些乏力,夜间起夜次数明显增多,到医院检查后被告知由于长期服用止疼药物导致慢性间质性肾炎,已发展到肾功能不全了。
小李这两天嗓子疼,自己觉得好像脖子都肿了似的。去医院看病人多、容易交叉感染,小李回家后翻出以前剩下的抗生素(阿莫西林)吃了。谁知服药2天后出现发热、全身皮疹、多个关节肿痛,小便量也明显少了。这是怎么回事?医院看病,诊断为药物相关性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
上述两个例子说明药物既可以治病,同时也可以致病,药物性肾损伤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而药物相关性急性和慢性间质性肾炎是药物相关性肾损害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因其临床表现不特异,服药史与临床发病的关系常难以判定,轻型或亚临床型药物相关性急性间质性肾炎易漏诊,药物相关性慢性间质性肾炎患者常至出现显著肾功能下降才会就诊,大多已失去治疗的最佳时机。
问题1.哪些药物容易引进肾损害呢?
常见的引起间质性肾炎和肾小管坏死的药物包括:(1)氨基糖苷类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2)青霉素类抗生素,如甲氧苯青霉素、苯甲异恶唑青霉素、羧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青霉素G等;(3)头孢类药物,如头孢米星、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定等;(4)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异恶唑等;(5)抗病毒药,阿昔洛韦、更昔洛韦、膦甲酸钠、α干扰素;(6)造影剂药物,如泛影葡胺等;(7)止痛药及非类固醇类药物,如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布洛芬等;(8)抗结核药,如利福平等;(9)抗癌药物,如顺铂、丝裂霉素、甲氨蝶呤等;(10)抗真菌药物,如两性霉素B等;(11)免疫抑制药物,如环孢素A、环磷酰胺等;(12)生物制品,如白介素2、干扰素等;其中临床上最常见的药物是抗生素、造影剂和止痛药。
问题2中药是否安全呢?
而中药也不一定都安全,其中最著名的肾毒性药物即马兜铃酸类药物,如中药中的关木通、汉防己、厚朴等制作的成药,如龙胆泻肝丸、妇科分清丸、耳聋丸、冠心舒活丸等都有导致马兜铃酸肾病的报告。
问题3.如何避免药物性间质性肾炎?
因为个体的差异和疾病治疗的需要,以上药物并非都是绝对禁忌,但如果已经出现过药物过敏史,则应坚决禁用。服药前咨询医生,避免药物滥用,特别是非处方药物和中药;用药后自己应密切观察,一旦出现皮疹、关节肿痛、淋巴结肿大、少尿或无尿、血尿、不明原因水肿和腰痛等,医院就诊。
药物性间质性肾炎若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多数患者肾脏功能可部分或全部恢复。否则可进展至慢性肾衰竭,严重者需要长期透析治疗。但同时我们又要避免另一个误区,由于担心出现药物的肾损害就拒绝一切药物治疗,同样会延误原发病的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