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寻骨风 > 寻骨风神液 > 正文 > 正文

艾叶天水历史文化问题的几点辨误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7/15 16:07:54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白斑圆梦征程 http://m.39.net/disease/a_5972953.html

天水历史文化问题的几点辨误

■艾叶

天水是羲皇故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然而,关于天水名称的由来、秦人与天水、尹喜其人、白音山名称的真实含义等问题,一直以来扑朔迷离,令人莫衷一是。为了正本朔源,不致长期以讹传讹,有必要对其加以辨误,以澄清史实,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

一、“天水”名称由来辨误

天水自汉武帝元鼎三年(前年)设郡以来,已有年的建置史。期间,因其治地屡经变迁,以致后人对其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水经注·渭水》中记述渭水支流藉水至上邽城时载:“上邽县,旧天水郡治,五城相接。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龙出是湖,风雨随之,故汉武帝元鼎三年改为天水郡”。由此而演绎出天河注水的传说。

汉初置天水郡,系由当时的陇西郡中析出,郡治平襄(今通渭县),而非今天的秦州区。这样,天水之名的由来就与“五城相连”的天水古城失去了必然的联系。当时,天水郡辖16县,原上邽的县、道中,除上邽仍属陇西郡外,其余均隶天水郡。此外,还统平襄、冀县、成纪、罕千、豲道、勇士、奉捷、兰干、阿阳等9县、道。辖域相当于今天水市清水、张家川、秦安、甘谷、武山5县全部地区和秦州、麦积两区部分地区,以及平凉市庄浪、静宁2县,定西市安定区和通渭、陇西2县,兰州市榆中县的部分地区。总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天水郡更名为汉阳郡,治冀县(今甘谷县东南),辖13县。西晋太康七年(公元年),郡治始移上邽(即今秦州区)。故《水经注》所载“上邽县,旧天水郡治”即指此。

从以上史实,天水郡自前年初置(治平襄)起,至公元74年(东汉永平十六年)从平襄迁出止,历时年。自公元74年徙冀县起至公元年(西晋太康七年)迁出止,历时年。至移至今秦州区时,已过了整整年!故“天水”之名就与今市治之地没有任何联系。

其实,天水之名早在设立天水郡之前四五百年前就有了。年,在礼县永兴乡蒙张村农民在修梯田时,挖出一座秦墓,出土文物中有一件珍贵的“天水家马鼎”。该鼎为圆形青铜质地,高22.5厘米,口径22厘米,重4.5千克。在鼎的盖表、腹上部各有13字铭文:“天水家马鼎,容三升,并重十九斤。”从鼎的形制、文字等综合考证,其制作年代当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之间,即距今年左右。其后,又在距蒙张村三四里的文家村,出土另一家马鼎。盖表铭文为“天水家马,容三升,并重十斤”。“家马”本秦代专属管理马匹的官职。可见,“天水”之名,应在制鼎之前就有了,这也是最早出现的“天水”一词,要比汉武帝置天水郡的年代早年。在一个两千多年前的青铜器上出现名城“天水”的名字,无疑又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一层厚重的神秘色彩。“天水家马鼎”的出现,为研究“天水”名称由来提供了重要的考古依据。也许,从这里可以探寻出“天水”名称的真正由来。至于天河注水、天一生水等等,都是文化层面望文生义的浅显附会而已。

二、秦人封地与在天水时间辨误

天水作为秦人始封之地,三千年来,始终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特别是秦人封地及在天水的时间问题,历来有各种各样的说法。那么,秦人始封地究竟在哪里、其在天水时间究竟多长呢?

史载,周孝王在位时期(前—前年),因非子牧马有功,而被封为附庸。孝王封非子时说:“朕其封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非子遂于“秦”筑邑居住。非子牧马之地,在“汧渭之间”,即今陕西宝鸡以北、陇县以南。天水市张家川县因与之接壤,也应在封地之内。按周朝制度,公、侯百里,伯、子七十里,男五十里。附庸是不入流的封号,故其封应在五十里以下。

周王室封给秦人的封地,其实是由戎人长期占有的时常充满“边患”之地。秦人想要在此站住脚跟,就要不断地与戎人作战。特别是到了周厉王时,西戎向秦人领地进犯。非子的曾孙秦仲奋起反击,献出了生命。不久,秦仲之子庄公击破了西戎,收复了西犬丘。鉴此,周宣王(前—前年在位)便把西犬丘赐给庄公,并封其为西垂大夫,庄公亦移都于西犬丘。庄公被封为大夫,在等级上又进了一步。西犬丘地在今天水以西的礼县一带。秦文公四年(前年),文公带七百余人以“打猎”为名,翻越陇山向东,又复在“汧渭之会”卜居。也就是说,秦人又回到了他们的始封之地。这样来看,秦人在天水的时间就很明确了,就是从非子受封到庄公东迁这段时间。即周孝王时至前年,共余年。如果从秦人正式封为大夫,移至西犬丘至文公东迁,时间就更短了。关于这点,许多人也许心理上难以接受。但史实就是史实,并不能以人的情感所改变。

这里,我们还需要厘清一个概念。就是秦人所得封地的“里”是古代人口计算单位,而非长度单位。汉初每“里”户左右,以此计算,非子得封“五十里”应该在0户左右人口,在当时,也相当于两个小县。而其地域,当然要比今天两个县的地域大得多。

3、秦人究竟是西部“土著”还是东来“移民”

秦民族究竟来自何方,属于哪个族系,历来学术界争议颇大。概括起来,主要有“西戎说”(西来说)和“东夷说”(东来说)两种。

“西来说”的主要依据有三:一、秦先祖戎胥轩娶申侯之先骊山之女为妻,故秦父系和母系皆为戎人。秦和骊山氏都是犬戎。二、秦人祭祀用马,与中原诸国不同,且其祭祀对象繁杂,兼及草木、山川、鸟兽,风俗与戎狄同。三、秦人墓葬风俗源于戎羌文化。

东来说认为,秦人原本是分布在山东及其附近的东夷一支。其主要理由有五:一、秦人始祖“玄鸟降生”的传说与殷人、东夷如出一辙,反映出他们有共同的鸟图腾崇拜。二、秦人为嬴姓,而嬴姓多居于东方,如西周时期的徐、江、黄、奄等国。三、《史记》称:秦是颛顼、少昊之裔,秦襄公又自以为主少昊之神。颛顼、少昊都是传说中东夷部族的首领。颛顼墟在今河南濮阳,少昊墟在今山东曲阜,均位于东方。四、秦人的先祖和殷关系密切,而殷的政治中心就在河南、山东一带。五从“犬丘”地名迁徙中,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证实。犬丘这个地名,并不是西方原有地名,而是秦人先祖从东方迁徙过程中带来的地名。“地名迁徙”在古代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仅“犬丘”,西周时宋国有犬丘邑(今河南永城)、卫国有犬丘(今山东曹县)、今陕西兴坪县有犬丘,天水西南也有犬丘。可见,犬丘这个地名。是从山东到河南到陕西到天水,不断由东向西迁徙而来的。从地名迁徙方向来看,秦人是从东向西逐渐迁徙而来的。秦人崇敬东方,这从关中秦人墓葬里墓主人的头都朝东向,也是秦人崇尚东方的很好的证明。

关于这个问题,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在《天水通史·序》里说,新发表的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有一种前人未见的史书《系年》,明确记载秦人的先祖是周成王时反周的“尚奄之民”,本居于东方,周朝平叛之后,把他们迁到西部,命他们在那里防守戎人。这就又从考古的角度得到了印证。

4、老子、尹喜与伯阳地名辨误

伯阳是距天水市以东35公里的一个乡镇。在伯阳镇对面的山上,有座柏林观和尹道寺,供奉着老子和函谷关令尹喜。且因老子字伯阳,于是,就有人“考证”出“当地人”尹喜,曾把老子接到伯阳著《道德经》。故而伯阳也就自然成了“尹喜故里”。

古代人起名,习惯是按照伯仲叔季的次序,如伯夷、叔齐、仲尼、季孙之类。光“伯阳”的人名见诸典籍的就不少。如《墨子·所染》:“舜染于许由、伯阳”。此伯阳为舜时贤人;伯阳父为西周宣王、幽王时的太史等等,这些人都早于老子。还有叫伯阳的地名,如《史记·赵世家》:“十七年,乐毅将赵师,攻魏伯阳。”此伯阳为战国时魏邑,在今河南安阳市西北。可见,无论是叫“伯阳”的人还是地方,自古都不止一个。

我们再看看《道德经》的成书时间。老子的时代本来还没有著书的风气,就是他的后辈孔子、墨子的书,也不是他们自己所著。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老彭即老子与彭祖。可见,老子“述而不作”,是有孔子为见证的。老子和孔子、墨子一样,是有弟子的人。其微言大义,是经他的再传或三传弟子笔录传诸于世的。根据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考证,《道德经》其成书时间大概在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即在汉高祖、惠帝时期。即在老子死后—年左右,而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是由老子本人完成的。

关于尹喜其人,《史记》中说:“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关令尹喜曰”这句话,郭沫若先生释为“关令尹、喜曰”。也就是说,“关令尹”是官名,“喜”是高兴的意思。故将“关令尹喜”释为“关令、尹喜”本来就是一种误读。所以,尹喜本来就是凭空产生的一个人。郭沫若先生在经过对诸多典籍的考证,认为为老子著录《道德经》的是一位名叫环渊的人。环渊生于楚而游于齐,大率与孟子同时,盖老聃之再传或三传弟子。比老子小多岁,故他整理《道德经》时,老子已经死去一百多年了。

至于《汉书·艺文志》说出关令尹喜,那是误解了“关令尹喜曰”这句话。其中所载《关尹子》九篇,当是汉初人的伪托。古人喜欢伪托前人的书,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书分内、外篇,其中外篇就是出于他们的伪托。所以,著名国学大师章炳麟先生在《辨书籍的真伪》一文中,提到《关尹子》时,就直接道“这书无足论”五字,足见对其伪作的肯定。

既然尹喜是个子虚乌有的人,那么“尹喜故里”也就无从谈起。至于老子出关之说,就更是后来的附会演义了。

5、“白云山”名称辨误

秦州区娘娘坝镇白音峡,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峰,名叫白音山。山上始建于晋代的白音寺,因其建筑在海拔0米的奇峰之上而闻名远近。然而,这么一个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文化源远流长的名山,却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始,被人莫名其妙的“更了名”。在不少纪游、介绍文字里,把“白音山”改名为“白云山”,把“白音寺”改为“白云寺”,还编造了一个白娘子修仙的“传说”附会其中。

众所周知,白娘子的传说,最早源于唐传奇,定型于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白蛇传与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祝英台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传说”。因为这些传说流传久远,妇孺皆知,不用说稍微有点文化的人,就是村妇幼童,也都能耳熟能详。而我们一些人,由于文化认识上的缺失,对“白音”一词不解其意,就擅改为“白云”,更附会上白娘子的传说。

那么,“白音”一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与观音菩萨有关。佛教中有一尊观音,为莲花部之部母。头戴天发髻冠,身着白衣,左手持开敷莲花,名为“白衣观音”。梵名半拿啰缚悉宁,为胎藏界观音院之一尊。也就是说,“白音”即“白衣观音”的省称。晋代咸和年间,这里就修有“白衣观音寺”,供奉着“白衣观音”。白音峡、白音山、白音村也就因此而得名。如果从那时算起,“白音”这个名字的由来,至少也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了。现在的问题是,放着有一千六百多年悠久历史的名字不用,却要生拉硬扯的改名。如果我们把“白音”改为“白云”,再附会上白娘子传说的话,就是把所供奉的白衣观音菩萨变成了白蛇精,无论从何种角度上说,都是一种张冠李戴的错误。

综上所述,我们在对待历史文化问题上,既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任何望文生义和牵强附会的说法,都是没有根据的,也是站不住脚的。情感代替不了史实,只有抱着科学严肃的态度,才是唯一明智的选择。

作者简介

艾叶,原名赵跟明,年生,甘肃天水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甘肃省诗词学会理事,天水市诗词学会副会长。

诗词作品入选《中华诗词》等各种刊物,多次参加诗词大赛并获奖。多副楹联、碑文在全国各景点镌刻悬挂,书法作品为多家机构收藏。著有《七步斋诗文选》、《天水名人百传》、《天水名胜百景》、《麦积人物春秋》等。

长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ungufenga.com/xgfsy/57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寻骨风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