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在我国的临床应用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中医学中的宝贵财富,许多药剂和方剂在临床各类疾病中发挥了中药作用。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中药肾损伤屡有发生,是药物性肾损伤主要原因之一,需引起重视。导致肾损害的常见中药主要包括三大类:植物类(如雷公藤、川乌、马兜铃、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松香等)、动物类(如蛇毒、斑蝥、鱼胆、蜈蚣、水蛭等)和矿物类(砒霜、朱砂、雄黄、密陀僧、红升丹等)。此外,一些传统方剂在使用不当时可能导致水肿或中毒性肾损伤。一、中药造成肾损伤的原因:
品种误用:如木通具有利尿抗菌的作用,不含导致肾损伤的马兜铃酸,而关木通含此成分,长期使用可致慢性间质性肾炎。
超量服用:如利尿去肿的益母草,正常用量10~30g,大量使用可致急性肾衰竭,严重者危及生命。
配伍不当:如山楂、乌梅等酸性中药和磺胺类药物(如甲氧卞定)联用会降低后者溶解度并产生结晶尿、血尿等。
加工不当:如川乌需久煎以降低毒性而山豆根久煎可增加毒性。
个体差异:如肾功能受损者超剂量使用甚至常规计量使用极易引发肾损。
其他:如种植污染、采摘时节、用药途径、过敏反应等。
二、中药肾损伤的常见临床类型和表现如下:
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为短期大量用药1天至数周肾功能急剧下降,常伴恶心、呕吐、少尿、无尿和肾小管功能障碍(如低比重尿、肾小管酸中毒)。
慢性肾功能衰竭:多为长期持续或间断反复服用肾毒性药物所致,病程多为半年~十余年,早期肾功能可正常,可伴肾小管功能受损。逐渐出现肾功能异常,常伴贫血和高血压,肾脏超声可见双肾缩小,活检可见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
肾小管功能障碍:变现为夜尿增多、尿渗透压下降、小管蛋白尿、肾性糖尿、镜下血尿等,肾功能可正常。
其他:输尿管扩张、肾结石、尿路移行上皮癌等。
三、马兜铃酸肾病
马兜铃酸肾病是目前报道最多的中药相关肾损伤,可造成上述4种临床表现,是慢性肾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马兜铃酸(AA)还可造成胆管癌、肝细胞癌和肺癌等。
有数十种药物含有该成分:马兜铃、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天仙藤、细辛、寻骨风、朱砂莲等。含有该成分的常见中药有:龙胆泻肝丸、分清五淋丸、妇科分清丸、耳聋丸、排石颗粒、冠心苏合丸、双香排石颗粒等。四、启示
中药并非完全无害,要按医嘱服用。同时,正确选用中药种属、保证炮制得当、剂量疗程合理、防止长期连续使用对预防至关重要。有些中药肾损伤起病隐匿,应加强监测,定期复查尿常规、尿微量蛋白、尿渗透压、肾功能等,一旦发生肾损伤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说明:图片转载自网络作者: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李同;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泌尿外科郜小帅编辑: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肝脏外科蔡云石、张博瀚、周思琪;策划: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泌尿外科邸星澎、廖鑫扬;运营: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风湿免疫科刘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